{$ data.sort $} >> {$ data.subSort $} >>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我们的下一代会过“苦日子”吗?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我们的下一代会过“苦日子”吗?

2017-07-06来源:日经新闻网

为什么年人均收入只有8000多美元的中国人会觉得自己比日本人(收入比中国人多4倍以上)还有钱?为什么月人均工资只有5000元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这么高额的房地产?

未来,中国的85后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一代,而中国的2010年一代,则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异的节俭一代。

 

1、中日两国人的生活水平

日本人平时在家吃饭都非常简单,一碗饭、一点蔬菜、一条烤鱼、一碗酱汤、一点咸菜。日本人开的车一般都是排量很小的家庭用车,在日本绝对找不到带游泳池的私人住宅,即便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妇女通常也只是到高级酒店和朋友一起吃一顿套餐而已。

 

日本学者认为:

日本人其实最不擅长的奢侈。日本人算奢侈的一项活动可能就是每个日本人家里都会有浴缸,日本人喜欢每天泡澡。家里泡澡还不够,日本人还喜欢去温泉泡澡,下到浴池,日本人嘴里还会情不自禁地嘟囔一句:我真奢侈。

 

相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BBC的一部纪录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后震惊了,因为这个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饭竟然是四菜一汤,他们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除了吃,中国人在日常花销方面一也比日本人奢侈,同样的一件中高端衣服,中国的价格要比美国和日本的贵很多。同样的一款日本厂家汽车,中国的售价要比日本的售价高很多。再来看旅游方面,2016年中国到国外来旅游的一共1亿4000万人次.

但事实上,2016年日本人均GDP大约是3800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DP8200美元,两者相差了4倍多!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处处都显示出比日本人还有钱?

日本不仅人均收入高,现在日本人均的金融资产大约有10万美元(其实日本人根本不缺钱),而且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还十分完善,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什么都不做,政府的保障制度也可以解决他的基本温饱问题。

中国有1.09亿的中产人口,如果再算上207万(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的百万富豪人口,总共1.1亿左右的人口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中国消费力的主力人群?其他沉默的12.9亿人口他们的真实购买力又如何?

 

2、中国人到底多有钱?

按照现在的汇率,中国的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中国的房价是多少呢?按照房地产经济学的一个经验法则,房价的合理区间是工薪族年薪的6倍左右。如果超过6倍,买房的按揭贷款就很难还清了。

按照这个经验法则来推算,中国城市的房地产的均价应该在40万人民币左右。但事实上,40万在中国连首付都不够。如果要把两者数据匹配起来,中国人的月均收入不是5000元,而是55万!

所以,可以想象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了多重的买房压力!中国的中老年人在买房时,一些房子是单位分的,一些是在早年买的,那时候房价便宜地跟白菜一样也没人买。但这些房子放到现在来看都是大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的豪宅了。

所以高房价真正困扰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特别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因为本地人他们有老一辈的房产可以继承,而外地人才是高房价的真正受害者。拿着每月五六千元的收入,要买下高于月收入1000倍的房产,中国的年轻人苦不堪言。这是没房年轻人的真实写照,那有房者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据日本学者的了解

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如果是自住,根本不能变现,等于抱着一堆资产还是不能花,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每个月还完房贷车贷,其实留下来可以乱花的钱非常少。所以他认为中国人的有钱,但有的都是账面资产,实际可支配的现金其实非常少。但尽管了解到这一点,日本学者还是搞不懂为什么有钱的中国人这么多,几乎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人在买买买。

 

3.中国人是怎么变有钱的?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讲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故事是修轻轨

美国第二大州的德克萨斯州因为只有货运而没有客运铁路,他们当时提出要建一条轻轨来连接几个主要的城市。公民民主投票投了20年,到现在还在纸上。

为什么呢?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利益冲突太多。修条轻轨谁不高兴?航空公司不高兴,因为人都跑到轻轨去了,它的利润受损;旅馆业也不高兴,你坐了轻轨当天就到家了,我的旅馆收入就要下降;沿线居民也不高兴啊,噪声增加,我的房地产贬值;稍微远一点的居民高兴,地价增值,但再远一点的居民不高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凭什么我要交税呀?所以在西方要修铁路高铁,选线、设站都成了问题。

只有在中国,金融危机时投了四万亿,一下子变成高铁长度全世界第一。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要学中国造高铁,但他们的制度成了制约。印度要征地,私有制又征不下来;美国和德国要选线,就会利益不均。所以中国第一条优势:社会主义大协作。这种协作模式超过西方制度下的分工加市场交易。

 

第二个故事是中国的科技不如美国先进,发展为什么却比美国快?

这是《纽约时报》调查得出的一个秘密。

乔布斯把新研发的苹果手机和钥匙放在同一口袋里,钥匙把手机的塑料面划痕了。下月就要上市了,乔布斯就想一周内要换成玻璃的外壳。开会的副总裁立马就急了,还没散会就坐飞机到深圳去了。为什么?在美国你单单聚集工人要多少时间?9个月。然后美国的工人周末要度假,要看球赛。而中国的工人,高管电话一打,24小时内就来上班了。需要配件、螺丝、电阻,都在隔壁和对面,深圳是产业集聚的、世界最强的加工阵地。

苹果手机50%以上的利润都被苹果公司的股东赚走了,中国的工人拿的血汗钱只有5%都不到。

但以今天特朗普的逻辑,是中国赢了还是美国赢了?是中国赢了,因为中国赢得了就业、赢得了发展。美国被苹果解雇的那些高技术的工人失业了,回来只能测试被退回的苹果机。工资下了一大截。所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原来想的是美国一定赢,结果发现中国才是大赢家啊,美国是输家。

 

第三个故事,中国研发不如美国,经济发展为何有那么大动力?

美国现在保持着研发优势,产品研发出来,从投资到设厂到美国经过议会修改法律标准,到营销,把钱赚回来这个周期要十年以上,欧洲比十年还要长。但中国平均23个月。你说美国怎么和中国竞争?

日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他写的《United States of 中华》,即《中华联邦》很畅销,中华联邦是指把东北亚东南亚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加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这么一个大家庭。当时西方大谈中国经济要崩溃,他却看好中国经济。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能力太快了。他说1970年代日本人很自信,说,What American can dowe can do it。认为美国人能做什么日本人就能做什么。现在,日本人说,What Chinese can dohow can we do it?中国人做的事情,我们日本人怎么做得到呢?

中国人可以全方位的学习,科学技术可以学苏联、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只有中国有这个包容能力。所以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我认为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中国道路的崛起,突破了西方模式。很多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今天的历史地位像1970年代的日本,经济速度一定要放慢,我认为并非如此,中国其实像1900年的美国,下一步高速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更重要的是占领科学、金融、军事的制高点。

 

4.钱越来越值钱的时候,下一代可能要过“苦日子”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全球央行重新回归常态化轨道,我们有可能迎来一个钱越来越值钱的时期。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16年的几乎40年,货币超发或者说钱加速变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幸运的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和真切吸纳了如此超额的货币投放,或者说,“三化”也恰好叠加了中国快速货币化的进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钱多,自然就追求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房地产很好地充当了窖藏财富、拉大城乡间、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的载体。这是个钱很多,房价飞涨的时代。但是,40年“钱毛”的历史,可能已经在迅速退潮之中。快速发钞和快速财富积累模式在淡化,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在内的中国人,需要关注到这个拐点,这个钱有可能逐渐变得值钱的转折点的降临。

奢靡地消费工业制品是最不理智的,1998年的一辆桑塔纳,大约相当于北京四环周边的一套两居室;而当下这个两居室大约可以组建一个特斯拉车队了。同样地,人们在过去10年的贫富差异,可能主要不是工资收入差异造成的,而几乎就是买煤买房造成的。大量的货币,以工业、基础设施、社保体系、房地产等形态窖藏起来。

不仅如此,发钞和税收也会剧变。当下全球央行的主流趋势是加息和缩表,中国央行也如此,中国发钞速度已在迅速下降,目前M2增速已是有该统计指标以来的最缓慢增速,信贷增速则比改革开放以来最缓慢的1982年还要慢。尽管中国央行的资负表还没有收缩,但部分金融机构已在遭受缩表的折磨。搭配6%的经济增长和2%以内的物价上涨,中国离货币供应全面回落至个位数增长的时代并不遥远。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居民没有意识到税制的绕不过去的变迁,即如果要为中国企业减负,就几乎一定要对中国家庭增税。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家庭部门的税负实际上是很轻微的,富人尤其如此,和万税之国的西方国家大相径庭。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消费驱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房地产税等等,聚焦于家庭税负的各种改革,是或迟或早必然发生的事情,居民储蓄率的下行是难免的。

或者说,我们有可能已经处于这个拐点,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必将经历一个钱少、税重、房价趋稳,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思维惯性,将来钱可能不是快速“变毛”,而似乎变得很值钱。

当下60岁以上的中国人经历了不少苦难,时代变迁带来的节俭和储蓄使他们的晚年充足而幸福。而当下的日本,节衣缩食的年轻人在责怪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父母,50多岁的日本人正是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形成了挣钱容身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对比之下,中国的85后有可能会是入不敷出的“大手大脚”一代,而中国的2010年世代,则有可能是和其父母迥异的节俭一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日经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卫视、文汇讲堂等汇编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实际操作建议,与公司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