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如何应对市场波动的?
据彭博社、福布斯等媒体报道,“股神”巴菲特的个人净资产在当地时间3月10日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由此踏入“千亿美元富豪俱乐部”,成为继亚马逊老板杰夫·贝佐斯、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克、微软老板比尔·盖茨、LVMH老板伯纳德·阿诺特及脸书老板马克·扎克伯格之后,第六位加入这一俱乐部的成员。

多年来,巴菲特一直被不少投资人奉为“神”一般的存在,很多人都称是因为受到他投资事迹的鼓励,才一头扎进了“股海”。不过,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细数起来,他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曾在历史上数次经历大规模的净值回撤,请看“股神”是如何操作的:
20世纪70年代
01
美国股市出现整体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从1973年的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高达56%。
巴菲特是怎么做的:
1973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1000万美元,以每股5.63美元的价格买下华盛顿邮报的大量股票。在巴菲特看来,5.63美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他预估华盛顿邮报当时的市值不到其内在价值的四分之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笔投资的收益回报远不止4倍。
1987年的全球性股灾
02
1987年,全球性股灾在各国市场接连上演,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从每股4000美元迅速跌到每股3000美元,跌幅达到25%。
巴菲特是怎么做的:
当时的美国媒体曾这样报道:“在股市暴跌的那一刻,巴菲特可能是全美国唯一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之人。”
据描述,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静地呆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
过了两天,有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得太高了。”
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在白宫宴会上遇到了时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他的奥马哈老乡唐纳德·基奥,后者推荐巴菲特尝尝可口可乐的新品“樱桃可乐”。
随后,《巴菲特传》记录下一段这样的故事:
“1988年秋天,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发觉有人在大笔买入它的股票,当时公司的董事长郭思达(Roberto Goizueta)和总裁唐纳德·基奥都感到很惊讶,因为此时可口可乐的股价已从股市崩盘前的最高点下跌了25%,但是有一位神秘来客却在大量建仓。”
神秘来客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咯~到第二年(1989年)春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计买下了可口可乐价值10.2亿美元的股票,占当时可口可乐总股本的7%。而仅仅再过三年之后,巴菲特的这笔投资就变成了37.5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末
03
上世纪90年代末,“科网股”泡沫席卷美国,由于市场热捧新经济概念股票,那些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股票惨遭市场抛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从每股80000多美元跌至每股40000美元左右,跌幅达到50%以上。
巴菲特是怎么做的:
在1999年标普500指数上涨21%、纳斯达克大涨66%、科技股一片“繁荣”的情况下,巴菲特坚持不买“科网股”,当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创下自1990年以来第二差业绩。
但反转来得也很快。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崩盘,直至2001年全面消退。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去年我们一口气完成八件并购案;其中有两件从1999年就开始谈,这些案子的金额总计高达80亿美元,所有资金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支付,没有举债一分钱。”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04
对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投资人应该都很熟悉。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从2007年12月的每股99800美元跌到2009年7月15日的每股44820美元,跌幅达到56%。
巴菲特是怎么做的:
当市场一片悲观时,巴菲特于2008年10月在《纽约时报》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我在买入美国》。在文章中,巴菲特下定结论:“未来10年,持有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有极大概率会高于持有现金,而且可能会高出很多。”他还援引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的话来表明自己的投资逻辑:
“我总是滑向冰球将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冰球现在所在的地方。”

(《纽约时报》当年的报道截图)
该篇文章发表前的一个月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先后出手6次,大量买入高盛、比亚迪、通用电器、星座能源、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泰珂洛(Tungaloy)等公司的股份。而在文章发表5个月后,美股触底反弹,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牛市。巴菲特呢?从这场危机中净赚超1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约40%。

总结巴菲特投资成功的经验,无非两点:
他所追求的确定性并不来自于股市的波动和股价的涨跌,一是来自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二是来自于安全边际,即买入价格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
如今,市场虽没有上演剧烈的“股灾”,但相继发生了几轮回撤,市场波动显著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容易犯下“反应过度、频繁交易”的错误。降低投资人的心理焦虑,避免让投资人因受到短期波动的影响而遗憾离场——正是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存在的意义。
嘉实财富坚守“好金融·常陪伴”的价值理念。在波动出现的时候,我们及时、敢于发声,倡导投资人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希望用专业来“陪伴”客户,也鼓励客户以耐心来“陪伴”市场,静候时间的玫瑰日后盛放。
本轮波动会演绎成为系统性的“股灾”吗?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第一,市场的整体杠杆率并不高;第二,经济的基本面在改善。市场的调整是否已经合理?核心资产连续几年大幅上涨,确实存在修复估值的需要,但核心资产的业绩增长相对确定,也许全面再次走强还需要时间,但连续下跌的空间已较为有限。
投资本就是一件有些“反人性”的事,波动越大,越该相信专业的力量,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而投资。短线投机的“小利”,和长期价值投资的“大利”,你要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