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a.sort $} >> {$ data.subSort $} >> 2023年年度配置展望背后的分析思路

2023年年度配置展望背后的分析思路

2023-01-13来源:嘉实财富

全文6743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嘉实财富首席宏观分析师 谭华清博士

我们把2023年定位为休养生息的一年,主要有两层含义。疫三年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老百姓、企业家的信心修复需要一个过程,整个经济也需要一个修复的过程。这是休养生息的第一层含义。基于此,2023年在经历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带来的经济高弹性复苏之后,消费动能有望趋缓。休养生息第二个层面的含义就是国家的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信心”,政策可能也会聚焦更好的推动经济休养生息这个层面。如何提信心,提信心的“牛鼻子”是什么,这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休养生息这个词比较贴合抗疫三年之后的经济和政策走向。

 

 

 

 

一、回顾2022

 

 

 

2022年的全球大类资产走势可谓是历史罕见。国内市场总体上定价的是衰退,在衰退的环境下股票市场是跌的,债券市场是涨的;海外市场定价的是滞胀,经济逐步放缓,通胀非常高,货币政策大幅收紧,体现到资本市场即是,股债双杀,大宗商品涨、美元涨。

图1 全球大类资产走势
注:数据来源Wind.

2022年在11月份之后,国内的防疫措施,以及海外的美国通胀等国内外宏观变量都出现了拐点。这些变化也映射到了资产的价格之上。中国的国债收益率,在11月有一次比较大幅的上行。而美元、美债也在通胀拐头之后明显回落。很明显2022年是个宏观大年。2023年可能同样也是个宏观大年,国内全面优化防疫措施后的经济复苏进程、国内“提信心”的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美国经济走势等都可能是驱动大类资产走势的核心力量。A股2022年是一个熊市,大家可能会把2022年跟2018年对比。

数据来源:Wind.

从绝对跌幅的角度来看, 在过去的十一年里,2022年沪深300和上证综指的跌幅排名第二,仅次于2018年,而创业板指数的跌幅比2018年还要多。但是我们如果看2018年的月线和2022年的月线,2018年可能更艰难。2018年没有一次两个月以上的机会,我们2022年至少还有一个从4月底到5月-7月(小盘股到8月),横跨三、四个月的一个行情,具备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图2 对比2022 VS 2018的月线
注:数据来自Wind.

从A股行业的角度来看,2022年有三个行业取得了正收益,分别是煤炭、餐饮旅游和交通运输。对于煤炭行业,受益于全球能源紧张、原油天然气价格高企,市场对煤炭的替代性需求会相应增加。

注:数据来自Wind.

另外两个正收益行业是餐饮旅游和交通运输,前者包括酒店、住宿、旅游、餐饮,这些是跟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有关系的。后者包括航空、物流等细分行业,也和疫情政策有关系。和地产政策有关的地产、银行板块虽未取得正收益,但跌幅在个位数,明显强于大部分其他板块。跌幅居前的是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国防军工、建材、电力设备、基础化工、钢铁、机械等。有些行业的下跌可能和宏观关系不大,比如国防军工。但周期性的行业,像钢铁、基础化工、机械可能与全球经济放缓有关。

通过复盘,我们的启发在于,大类资产表现呈现的结构(包括A股行业的年度结构)和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基本吻合。这是我们从宏观视角展望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的基本依据。

 

 

 

二、展望2023:冬去春来

 

 

 

根据我们的市场分析框架,经济基本面处于优先位置。对A股的复盘发现,沪深300指数的8次熊市有7次发生在经济下行周期。很多投资者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经济下行的时候股市反而会涨,经济下行越厉害股市就涨的越多。不知道为何会流行这样的说法,仔细看数据的话,这些说法并不成立。经济下行的时候,股市并不一定跌,这是事实,比如2019年和2015年。但股市跌往往伴随着经济下行。也就是说,经济下行更像是股市下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的例子很多,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大熊市,2010-2014年长达4年的慢熊,2018年、2021-2022年的熊市。通常经济下行的尾声,股市会先于经济反弹。这可能给我们的印象是,经济还在下行,而股市已经涨了。但更多的数据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经济下行早期或者复苏末期,需要高度警惕。

任何的高瞻远瞩都有立足点。展望2023年,我们的立足点是中国的疫情政策。2022年末中国已全面优化疫情防控措施,2023年的经济和2022年的经济必然有较大的不同。2022年中美经济的结构特征可能会在2023年发生逆转。

图3 疫情期间中美经济结构特征

注:数据来自Wind,统计区间为2019年12月到2022年9月.

疫情期间中美经济的结构特征可以用图3展示。蓝色的线是中国工业增加值,用来代表中国的生产,黄色的线是中国的消费,我们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代表。右边这幅图,蓝色的线是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橙色的线是美国的零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的生产复苏超过了需求复苏,美国的需求复苏超过了生产复苏,即一个是供给大于需求,一个是需求大于供给。

作用到宏观其他变量上就是一个是通缩环境,一个是通胀环境。货币政策一个是松的,一个是紧的,利率是一下一上,汇率是一贬一升。从宏观的生产需求的格局来看,我们进一步把过去三年中美宏观经济的几大特征全部串起来,呈现出了如下的结构:

疫情政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2022年末中国已全面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站在一个生产复苏大于需求复苏的起点去预测,,未来中国经济特征大概率会发生变化。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可能会呈现出消费复苏超过生产复苏的局面,通胀数据也将回升,我们有望摆脱通缩环境,中国的利率可能将有一定的回升,汇率也有望升值。这是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几大宏观变量的初步定性判断。

经济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信心的恢复更需要政策的呵护。中央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是让大家先把经济搞起来,先把经济活起来,先休养生息。政府的扶持方向,首先是恢复和扩大消费,这里面既有促进经济复苏的含义,也有一个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2023年可预期的是欧美经济继续放缓,甚至美国也有可能会出现衰退,外需估计是指望不上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扩大和恢复消费放在优先位置。

从基本常识的角度来看,老百姓的信心、企业家的信心是比较脆弱的,如果仅仅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可能有效果但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真正的经济的良性循环是需要老百姓敢花钱,企业敢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信心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开宗明义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提信心怎么提,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对此要抱有充分的信心。几千年前的徙木立信开始,中国人对于如何重塑信心是很有经验的。对此,我们分析认为稳信心的“牛鼻子”可能是“互联网平台企业”。这些企业知名度高,影响大,具备“徙木立信”的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1月10日,杭州市与阿里巴巴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释放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积极信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也出台政策,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判断2023年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支持平台企业的政策。此外,国家可能还会继续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尽快恢复良性循环。

那些“只争朝夕”的“卡脖子领域”以及核心产业竞争对手领域,现有的支持政策有望延续,或加大力度。

对于2023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判,大部分机构预测值在4.5%-5.5%之间,也有极少数机构比较乐观,预测到了6%左右。

不管是4.5%,还是5.5%,第一个基本共识是,2023年的经济增速要比2022年高,中国经济有望在2023年复苏。

第二个基本共识是,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是内需,尤其是国内消费。

如果和过去的周期相比,2023年的中国的周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一个特殊性就是从全球周期来看,欧美是向下的,中国是向上的,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周期错位。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一样。过去中国经济30年,大部分的经济周期向上,不是地产向上,就是出口向上,或者出口和地产都向上。特例是2020年,2020年疫情冲击完之后,经济快速恢复,周期向上,出现了消费向上,地产向上、出口向上三股力量共振的少见的情况。

但是这一次我们的出口是向下的,地产暂时还在“ICU”里面。因此,2023年这个周期,它第二大特殊性主要由消费来驱动的,这个是以前的周期都不一样的。

经济复苏的挑战除了信心问题,还有疫情因素。  我们面临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疫情感染周期,它会干扰我们的复苏的进程和节奏。形象的讲,我们会经历正弦波的冲击。

图4 疫情正弦波

根据海外的经验,疫情政策调整之后,大概有一个季度经济可能还会变差,社会人口流动可能还会变得更低。大家对此应该也深有体会。12月份中国的PMI是更低了,比4月份还要低,足以显现出了第一轮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之后对经济的冲击。但是好在这轮经济冲击最大的时间点放在了2022年或者是2023年的1月份。根据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一季度对全年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像浙江、广东这些农民工就业大省,其实农民工放的年假是比较久的,长达一个月,元宵节之后才可能复工,真正的一季度产生实物工作量的时间可能就只有一个月或者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次疫情对经济冲击集中在了对全年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一季度,对我们全年的经济的走势也是客观上有一些好处。

当前全国各个省份逐步进入疫情高峰,预计后续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但可能存在疫情周期的反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可能像正弦波一样,一波一波的对经济社会修复造成干扰。

小结一下,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可能存在的三大特点:

(1)周期向上,和欧美呈现周期相反的走势

(2)周期向上的驱动力来自内需,核心是消费

(3)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个疫情感染周期的干扰

这些特点必将会被基金经理们考虑,也可能体现到资本市场的表现中去。能看到的聚焦方向是,聚焦内需、聚焦政策,聚焦受益于疫情或受疫情影响小的内需,如此之类。从内需、政策以及受疫情影响小的角度,我们估计,消费、港股互联网、地产、银行、以及国产替代的军工、半导体、计算机可能会受到基金经理的青睐。

资本市场的走势从来不只受经济影响,市场情绪也非常关键。在第一波大面积感染,投资者大面积咳嗽发烧的时候,情绪也是非常低的。随着这一波疫情形势好转,经济社会生活重回正常化,投资者情绪会回升,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可能处于比较稳健的一个阶段,直到第二波正弦波来袭。需要密切观察市场对于第二波正弦波的反应。市场当前的估值风险不高。各大指数整体估值不贵。

总结来看,中国经济有望走出谷底逐步复苏,市场信心也有望逐步复苏,我们认为市场在2023年会迎来整体性上涨,但是上涨的幅度和空间目前仍不好判断。对于市场是否会出现大牛市,从宏观经济环境对比的角度来看,建议不要抱太大的期待。2023年的环境远不如2020年。从环境上讲,有点像2019。2019年在外围环境上也是很差的,中美贸易摩擦,香港相关事件此起彼伏。

从风格方向上讲,投资者可能会去沿着疫情政策优化带来的经济复苏、中央政府新政策、还有二十大会议鼓励的方向,比如是安全,计算机、半导体、军工等,还有美元压力回落等线索去寻找投资机会。

作为财富管理机构,我们不可能这个月看好价值,让客户配置了一个价值类的私募,然后下个月看好成长,又让客户配置一个成长类的私募,再把上个月配置的价值类基金赎回。考虑到财富机构为客户配置的交易效率问题,我们的观点可能要平衡好胜率和期限的问题。期限既不能太长,试图判断十年后的世界有点过于乐观了,也不能太短,季度以内的都不太现实。可能一年左右的配置建议是合适的。

从全年角度来看,我们建议价值、低估值、成长策略均衡配置,不用纠结价值还是成长,也不用纠结300还是500,把投资机会的寻找交给基金经理,我们关注他们关注不到的、也不愿意关注的机会和风险。

由于2023年暂时看不到像过去三年能源和汽车板块那样的大产业崛起带来的机会,所以2023年的基金策略选择上,除非自己有很强的交易兴趣和较为丰富的交易经验,我们建议,不论是价值也好,成长也好,都以重视估值的、投资范围较为宽广的基金为主。比如说,单一配置白酒、军工、新能源主题、电子信息的行业基金,在2023年的不确定性可能比较大。

 

 

 

 

三、海外美债收益率下行确定性较高

 

 

 

关于海外,我们第一个判断是美国的高通胀将会被治理。通胀在中期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前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速M2在疫情前大概是3~4%,在疫情期间最高可以达到25%,而目前已经降到2%以下。可见,美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效果,美国的通胀回落应该是大概率的。当前市场预计加息进程在2023年年中之前结束,加息的高点大概是5%左右,现在已经加到了4.25~4.75%。美联储现在的策略是控制高点的幅度、延长高点的时间。这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控制通胀和避免过度紧缩。对于降息,我们认为不要期待过早。从常理来看,美联储一定是要看到通胀明显的回落,才会把利率降下来。

对于美国经济前景,我们的预计是一个温和衰退。二战后,美国在历史上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衰退,一次是1973年-1975年,一次是1981年-1982年,还有2007年-2009年。前两次都发生在滞胀环境中,有原油的冲击,也有全球的经济衰退,也有美国自身政策收紧的影响。尤其是1981-1982年的深度衰退,其背景在于沃尔克大幅的收紧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无法控制当时的通胀,但最终采取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实现了通胀的回落。

美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把高利率维持较长的时间。利率敏感的部门,包括房地产、汽车部门,会遭受持续性的抑制。

但衰退幅度可能是有限的。美国的居民杠杆率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当前水平只和2000年左右相当。与此同时,美国的银行系统也比较健康,住房的空置率也非常低。房地产市场压力很难转变为房地产危机。此外,美国原油的价格已经回落到俄乌冲突以前了。在一个温和衰退的环境下,需要股票市场为衰退做一次定价。投资者可以用逢低买入的方式、定投的方式参与美股。相比美股的不确定性,美国债券市场的确定性相对较高。不管美国经济是继续放缓也好,还是进一步衰退也好,美债的收益率可能都会下降。

我们对于美国的大类资产也做了统计。在历史上出现股债双杀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过去70年美国股债双杀的情况只发生了3次,分别是1969年、2018年、2022年。2022年是最惨一年,2023年再发生一次的概率就几乎是不可能的。2023年不是股票涨就是债券涨,也有可能都涨。从确定性角度来看,美债大涨的概率是比较高的。美债收益率的下行也将推动美元走弱,黄金也有望迎来投资机会。

 

 

 

四、其他资产

 

 

 

中性策略的基差已经在收敛为正。也就说中性策略的对冲原先是成本,现在变成收益了,这个局面可能不会持续很长,但是基差再回到过去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基差带来的有利条件可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一些优选中性策略。

注:数据来自朝阳永续.

对于中国债券基金,我们的建议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刚刚开始,国内利率上行的周期离走完还有距离,当前尚不具备增配债基的条件。如果想配置债基,建议等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的时候再逐步考虑。

 

 

 

五、总结:看长做短把握2023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中美经济政策周期位置放在这一张图上简单概括一下。

图5 2023年中美经济政策周期走势示意图

4根线有3根是向上的,中国经济向上,中国的政策向上,美国的政策底部回升。向上在这里表示对股市的支持增加。我们的思考方向就是聚焦向上的线,规避向下的线。

基于这四根线,我们会找到那些大概率呢?

(1)A+H股大概率年度范围内是震荡上涨的
(2)中国国债收益率大概率是上行的
(3)美债收益率大概率是下行的

基于上述三个大概率,根据不同风险偏好,对应的策略都值得关注。

  • 有调整大类资产配置空间的投资者,可以考虑增加A+H股的基金策略,包括量化指数增强策略

  • 想以较低波动追求回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基于A股指数构建的结构化策略

  • 想配置国内固收基金的投资者,可以等一等,等到国债收益率突破3%之后再考虑配置,或者选择中性策略加以替代

  • 有全球配置需求的投资者,可以利用美债收益率下行的机会,配置美债基金、黄金或者核心实物生息资产等,定投美股基金等

财富管理机构毕竟是通过基金而不是行业来给客户配置资产。从年度范围来看,我们建议,价值、成长、低估值策略均衡配置,行业方向关注港股互联网板块,医药、消费、内需成长以及银行地产等。从美债收益率下行的角度出发,建议增配黄金、定投美股科技股指数,增配美元保险,增配实物生息资产。

最后我们说一下更长远的展望,从一个更长期的判断来说,未来的宏观环境还是波动的、对市场造成潜在冲击的不确定性仍比较大。中美的博弈在趋势上可能会持续多年,不排除出现极端风险的情况。中国经济的循环效率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比如3-5年的角度,我们建议大家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适当的去增加一些低波动、稳健类、安全类的资产,增加一些全球的配置,重视保险保障类资产的特殊价值。整体家庭资产配置更加注重现金流、更加注重流动性。

基于这样的宏观环境,我们对管理人的选择也有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对于私募股票基金、公募股票基金,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增加灵活性,注重风险防范,贯彻绝对收益思路。

如果2023年如预期所料,股市迎来较好的反弹,那么将提供一次重新审视账户配置的窗口期,利用此次市场机会,应该将账户配置的比例以及产品风格尽量的去适应未来更长期的宏观市场环境。

欲知嘉实财富产品详情请致电您的理财顾问,或致电400-021-8850
重要声明 
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接收人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应被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载于本文的数据、信息源于市场公开信息或其他本公司认为可信赖的来源,但本公司并不就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本文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信息等,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公司不保证本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文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无论何种情形,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产品/产品组合前,请认真阅读产品/产品组合相关法律文件。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并充分理解产品/产品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产品/产品组合。产品/产品组合过往业绩并不预示未来表现,其他产品/产品组合的业绩并不构成产品/产品组合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及本公司不保证产品/产品组合投资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