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a.sort $} >> {$ data.subSort $} >> 收入不平等是如何伤害美国经济的?

收入不平等是如何伤害美国经济的?

2019-09-02来源:巴伦

如果收入分配得更加广泛,美国经济就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并且能够避免负债率上升。否则,就需要通过增加负债来维持消费的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收入广泛分配带来的好处最终会“向上渗透”,甚至惠及富人。
来源 | 《巴伦》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
编辑 | 张晓添

 

收入不平等正在伤害美国经济。
大多数人会花掉所挣来的每一分钱。但富人往往都会把全部额外收入储蓄起来,这意味着收入的高度集中会削弱消费需求,并威胁到新增投资的产生——就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样。
 
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原美联储主席马里纳·埃克尔斯在其1951年的回忆录中写到,大萧条出现之前,美国的财富集中度非常高,犹如一个“强大的抽吸泵”——吸走了那些把收入花费在商品和服务上的人们的购买力,然后把收入转移到最有可能储蓄的人手中。
 
埃克尔斯认为,这最终降低了资本的价值。毕竟,“大规模生产必须有大规模消费与之同时出现,而大规模消费意味着需要财富分配来赋予人们购买力。这种购买力又和国家经济机器所提供的那部分商品和服务相对应。”如果工厂生产的东西没人买得起,那么工厂就没有任何价值。
 
收入集中度上升意味着,只有通过借贷才能推动消费增长。20世纪20年代,“高就业率”只有“借助于债务的极度扩张”才能实现。然而,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私人部门的借贷能力崩溃了,消费者支出也是如此,失业率随之飙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2000年至今,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扩大。一直到2008年,这一趋势都与私人债务的迅速增加同时出现。1984年,家庭债务约占可支配收入的64%。到2007年年底,负债率已经翻了一番还多,达到收入的134%。这一大幅增长发生在房地产泡沫时期。当时,不断膨胀的估值和宽松的信贷标准使得拥有房产的美国人可以用房屋作为抵押,来支付从浴缸到汽车再到家庭旅行等每一项消费。艾伦·格林斯潘和詹姆斯·肯尼迪估计,从2001年到2005年,这种做法刺激消费支出每年增长了3%。
 
债务热潮并没有导致消费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增长:平均消费支出与1947年到2000年之间的稳定水平大致相同。债务仅仅足以防止消费与消费者收入一道停滞不前。那种低支出状态原本可能会导致美国大部分的产能失去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对过去损失的一种确认。从那以后,美国的债务和支出都增长缓慢。
 
经济学家迈克尔·库霍夫、罗曼·兰西尔和巴勃罗·维南特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无论是在20世纪20年代,还是2008年之前的几年里,都是高收入者借款给大众,从而使得低收入者消费下滑的幅度不至于太大。然而,“由此导致的低收入者负债率大幅上升造成了金融脆弱性,最终使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他们认为,“危机”是收入不平等加剧的“最终结果”。
 
这并不是说收入不平等总是坏事。当资源稀缺时,就有必要限制消费并优先考虑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例如,19世纪当美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时就经历过这种情况。那时,随着新增财富“涓滴”到社会各个阶层,甚至是最贫穷的人群,收入集中曾帮助每个人变得富有。
 
但是,到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不再面临物质资源的短缺。过去的一百年里,投资并没有受到资本成本的限制。投资者担心的是,是否有充足的需求来支撑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如今,企业可以以历史最低利率获得近乎无限的资本,但却没有理由进行投资,因为产品需求的增长不够快,不足以证明更多投资的合理性。
 
在这种环境中,收入不平等是对经济的拖累。当美国企业发现筹集资金很容易时,收入不平等加剧却使他们很难进行额外的资本支出。富人和他们所控制的企业不断增加的储蓄,必须以某种方式与消费者收入的缓慢增长达成“和解”。只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要么家庭和政府储蓄下降,要么国民储蓄因失业率上升而下降。
 
换句话说,收入不平等加剧给消费增长造成的下行压力要么导致工厂和企业破产(并伴随失业),要么美联储通过增加家庭或政府债务来刺激消费增长。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同时经历了这两种情况,最近又重蹈覆辙。
 
当企业投资仅仅受限于未来消费预期,而不受资本成本约束时,收入集中会导致消费和投资同时降低。如果收入分配得更加广泛,美国经济就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并且能够避免负债率上升。否则,就需要通过增加负债来维持消费的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收入广泛分配带来的好处最终会“向上渗透”,甚至惠及富人。
 
本文作者迈克尔·佩蒂斯是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也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Carnegie Endowment)高级研究员。
 
翻译 | 云译
版权声明:
《巴伦》2019年4月18日报道“The Good News About Income Inequality? It Can’t Get Much Worse.”。《财经》获道琼斯旗下《巴伦》(Barron's)在中国大陆独家授权,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欲知嘉实财富产品详情请致电您的理财顾问,

或致电400-021-8850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巴伦,已获得转载授权,不构成实际操作建议,与公司立场无关。引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