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a.sort $} >> {$ data.subSort $} >> 被“秒杀”的私募基金到底是私募证券基金?还是私募股权基金?

被“秒杀”的私募基金到底是私募证券基金?还是私募股权基金?

2018-01-19来源:嘉实财富

导读:最近几天,私募圈特别热闹。某私募年初迅速卖掉100亿,某投资人花9000万买阳光私募产品、上市公司狠砸4亿元认购证券私募基金……年初A股“十一连阳”的行情下,权益类基金、私募产品火速蹿红,成了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被“秒杀”的私募基金到底是私募证券基金?还是私募股权基金?

 

l  私募基金有哪几种类型?

私募基金通常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两个以上投资者募集资金,为获取财务回报进行投资活动设立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根据投资标的不同,私募基金主要分为私募证券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其他类别私募基金等四种。其中,

1.私募证券基金,主要投资于公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

2.创业投资基金,主要向处于创业各阶段的成长性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基金;

3.私募股权基金,除创业投资基金以外主要投资于非公开交易的企业股权;

4.其他类别私募基金,投资除证券及其衍生品和股权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基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私募基金里两种重要的类型,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投资方向和投资周期:

 

投资方向: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二级市场,也就是股票、债券、期货等等上市交易品种。而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通常是那些具备较强的成长潜力的中小型公司

投资周期:              

私募证券基金投资二级市场上的股票非常简单快捷,如果遇上大蓝筹行情往往会持有几个月或大半年,遇到其他震荡市的时候,持有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而私募股权基金一般会投资一家未上市的初创公司,如果要增值转让,通常需要企业上市。投资周期少则3年,多则5-7年。

所以,答案来了,近期被“秒杀”的私募基金其实是私募证券基金。

 

l  私募证券基金为什么成为2018开年“爆款”?

私募证券基金能够成为“爆款”,离不开这几点:

第一,“赚钱效应”。2017年的A股市场呈现出结构性牛市的特征,蓝筹白马股大涨,在“赚钱效应”的影响下,不少投资者对权益类、主动管理的私募青睐有加,纷纷选择优秀的私募产品来分得一杯羹。

第二,主流渠道认可。私募产品的火爆,离不开主流渠道的认可和支持,这些主流渠道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券商、大型第三方财富机构、大型信托等等。进入主流渠道不仅能为私募基金带来大量的资金,还能成为私募基金在其他渠道吸引资金的信誉背书。最近的某款私募产品“秒杀”100亿,主流渠道的力量不容忽视。

第三,把钱交给专业机构的共识。在金融监管的情况下,资产管理行业回归投资本位,专业、安全、有投资能力的机构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投资市场上“去散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选择把钱交给专业机构打理。

 

l  别忘了,2017年可是私募股权基金的“天下”!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2017年私募基金总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底总规模仅7.89万亿,到2017年底高达11.1万亿,实现了四连跳,在年中突破十万亿。2017年私募管理人数量2.24万家,基金突破6.64万只。百亿私募数量达到187家,比2016年底增长54家。

2017年私募总规模能突破11万亿,股权、创投私募贡献了主要力量。截至2017年年底,股权、创投私募规模已经占到私募总规模的64%左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私募证券基金在2017年规模缩水了4803亿元,跌幅17%,目前规模为2.29万亿元。实际上,2017年私募证券基金的“二八分化”现象很严重,优质的私募产品被秒杀,而一些小私募的产品销售却非常惨淡,行业进入加速洗牌的阶段。

私募股权投资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能兼顾中长期价值投资,不但能规避经济周期下行带来的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还有望精准捕捉未来经济发展的亮点产业,创造可观的投资回报。对于中高风险承受能力的高净值投资人,将一定量的资产配置到股权投资领域是战胜金融市场动荡的一剂良方,而固守传统的“期限+收益率+刚兑”的简单思维难以持续地服务财富增长。根据贝恩《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私募股权投资因其较好的风险收益比和持续的政策利好受到高净值人群的青睐,近两年在整体资产配置中增幅领先。投资者将个人财富通过PE投向新经济产业,就等于投资了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业,并能收获经济转型发展的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接收人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应被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载于本文的数据、信息源于市场公开信息或其他本公司认为可信赖的来源,但本公司并不就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本文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信息等,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公司不保证本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文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无论何种情形,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