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a.sort $} >> {$ data.subSort $} >> 九坤投资:股票多空 — 量化策略的新风口

九坤投资:股票多空 — 量化策略的新风口

2020-09-11来源:嘉实财富

作为买方代理模式的代表,嘉实财富的愿景就是致力于成为国内二级市场最专业的买手,为客户甄选全市场优秀的管理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各位投资人带来一个新的系列,开启与国内头部优质管理人的对话,将有营养的观点与优质的策略输出给大家,力争为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第一期,我们将带来量化投资领域的先行者,曾多次获得私募金牛奖的九坤投资。

 

谈论量化策略,大部分国内投资者相对最先熟悉的应该是市场中性和CTA,再到近几年逐渐被市场接受的指数增强,以及悄然发展的期权策略。而股票多空或许是量化策略的下一个风口。

 

市场中性策略在海外历史悠久,在国内约于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开始发展。由于A股市场的做空限制,使得中性策略空头部分无法像在海外一样持有一篮子做空的股票,取而代之的是股指期货空头,而这对市场中性策略主要有三方面影响:一是空头部分无法获取做空部分的负向Alpha;二是多头部分在个股选择上需要向所对冲的指数靠拢,否则会出现较大回撤;三是承受股指期货贴水带来的对冲成本。   

 

上面三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市场中性策略的收益,特别是股指期货贴水。自2015年股灾后股指期货交易受限以来,中证500股指期货基本长期处于贴水状态。虽然随着交易逐步放开,贴水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在20%上下。假设年化超额收益有30%,股指期货贴水20%,那么落到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层面的收益就仅剩10%(假设忽略资金使用效率问题)。用年化20%的成本换取的是低波动和低回撤,虽然并非是白白损失,但仍然略显可惜。

 

而传统指数增强策略则不进行对冲,从而释放出了对冲成本。拉长持有期,哪怕指数本身不涨不跌,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相对于市场中性策略仍能高出年化20%,加之近两年beta部分(指数)本身表现相对不错,市场对指数增强策略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指数增强策略本质上是股票多头,组合完全暴露beta风险,一旦市场大跌,产品亦可能会出现20%甚至更大的回撤,所以并不适合风险偏好较低持有期较短的客户。

 

那么如何在二者间进行平衡?灵活对冲的股票多空策略应运而生。

 

股票多空策略在对冲端进行改良,灵活调整对冲比例,本质上相当于量化多头选股叠加股指期货对冲择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管理人在灵活对冲部分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九坤投资在CTA领域耕耘多年,其在对冲部分使用股指CTA策略,对beta进行短期趋势跟踪,底层包括50%的日内股指策略和50%的隔夜股指策略,完全通过算法决定对冲比例,最终组合敞口范围在0%~90%。

 

灵活对冲是介于完全对冲(市场中性策略)和完全不对冲(指数增强)之间的中间方式,但是其实际效果却并不折中。以九坤为例,近两年其市场中性策略历史年化收益率在10%~15%,波动率约为5%,历史最大回撤为2%;指数增强策略历史年化收益率在35%~40%,但指数增强的历史波动率在25%以上,历史回撤也接近15%。而九坤的多空策略近两年历史年化收益率在30%~35%,却将波动率控制在了10%左右,回撤控制在了4%左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略高于市场中性策略的风险水平获取了接近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水平,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归功于量化选股策略和股指CTA策略间的风险对冲。

 

关于锁定期的问题,九坤认为,由投资人主动发起的买入与赎回往往伴随着市场波动的不理性,而任何管理人为产品设定锁定期初衷是致力于提升全体投资人的胜率,以及追求获得合理的平均收益预期。拉长持有期,相对更有助于实现预期收益,有更大可能为投资者创造实实在在的回报。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股票多头类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

 

随着国内市场成熟度不断提高,量化管理人规模不断扩张,量化策略竞争日益激烈, alpha会越来越少。九坤的股票多空策略通过合理释放beta收益,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组合的收益风险比,预计在先行者的探索之后,此类策略很可能会成为量化策略的下一风口。

 

欲知嘉实财富产品详情请致电您的理财顾问,或致电400-021-8850
重要声明 
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接收人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应被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载于本文的数据、信息源于市场公开信息或其他本公司认为可信赖的来源,但本公司并不就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作出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本文转载的第三方报告或资料、信息等,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的立场。本公司不保证本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文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无论何种情形,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不代表未来实际收益。